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生作文网 >> 二年级作文 >> 二年级扩写改写 >> 正文
闲言碎语话于丹(一)
 更新时间:2013-05-16 12:49:54  [标签: 于丹 ]

话说于丹的缘由

我是个不跟潮流的人,就像有些朋友所评价的:我已经“OUT”了。当于丹在《百家讲坛》备受关注的时候,当于丹作品铺天盖地、沸沸扬扬进入寻常百姓家大有惊天撼地之势的时候,我自岿然不动,并没有去在意、去留意。因为,我曾经刻意关注过因《百家讲坛》一度大红大紫的刘心武、易中天:刘心武把红楼梦庖丁解牛“解”到了牛毛和牛角尖里,远远没有他创作的小说《班主任》、《钟鼓楼》、《立体交叉桥》那样让人动容和深思,大有江郎才尽之嫌;易中天,或许因为我孤陋寡闻或者不太喜欢历史的缘故,我是通过《百家讲坛》认识他的,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他用毛爷爷的家乡口音、用现代人的语言视角通俗地诠释了《汉代风云人物》、《三国演义》一些历史著作,但当他小沈阳般一夜蹿红的时候,我有些始料不及,并且人们还摘录了类似于“诺,相当于现在的OK”、“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诸如此类的《易中天》语录。就像我认为小沈阳这样的“平民草根”完全有理由成为“草根英雄”,因为“英雄”并不是智识阶层或者权贵阶层的代名词;我以为刘心武、易中天的大红大紫也有他们的必然性,因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开放的世界里,更是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作为一个“已经OUT”的喜欢读一点纯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因循守旧者,我觉得他们离纯文化和文学已渐行渐远了。

嗦嗦,我道明了没有跟风读于丹的理由;但于丹已经到了无孔不入、让人避之不及的“温度”(这是于丹喜欢和常用的一个词语):第一次“接触”于丹,是汶川像于丹的声明一样撼天动地之后,那时候,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除了忙自己的生计,就是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汶川、关注灾区。那天,我好像看的是《东方卫视》,于丹坐在嘉宾主持的位置上,这位研究先秦文学的理性学者,不但自己林妹妹一般哭得泪人似的,也让正牌主持多次哽咽几近不能语,还赚了电视机前的我好多眼泪。当时我想:于丹是一个真学者,一个能够把灰色的理论和常青的生命之树无迹可寻地揉巴在一起的真学者。

或许是因为我那种略显病态的不跟潮的偏执,我依旧没有观看《百家讲坛》上的于丹,没有阅读早已充斥书店和地摊的于丹作品。

2010年阴历正月十四,妻子从朋友家借来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本是打算让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充电”的,但女儿正痴迷于英国作家金斯利的童话小说《水孩子》,根本不买于丹的帐。其实,我私下里认为,孩子们是不能够读于丹甚至是《论语》原著的,因为孩子正处在天真烂漫的时代,还不应该让他们过早的感悟到“逝者如斯”的人生和纷扰复杂的社会。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转述的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哲学理论:人最早接触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如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他们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没有忧伤……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随着对人生和社会的逐步认识:笔者注),就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社会上的一切都不尽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小时候觉得眼前一片温馨和光明,也不像刚踏入社会时觉得一片惨淡和悲苦。

如黑格尔所说,如于丹所转注:我的女儿正处于编织“水孩子”般童话的年龄,还是让她去沉浸在五彩的梦里吧,她是读不得《论语》和孔夫子2500多后的追随者于丹的。既然少不更事的女儿不买于丹的帐,我这个三十没有立起来,近四十还处在迷惘、迷惑之年的中年男子也就读起了于丹和她诠释的《论语》。

多年来,我读书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或摘录引起我共鸣的书本中的语句,或写下我读书的感言。以下整理形成的读书感言,也不知是在话《论语》,话于丹,还是话自己;但于丹是我话起的因由,所以,就以《闲言碎语话于丹》为题;《论语》和于丹或许只是我说话的载体吧。


  • 上一个二年级作文:
  • 下一个二年级作文: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小学作文网(www.xiao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