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10 《历史,何以至此》《古炉》《庄子
更新时间:2013-03-17 22:42:36
[标签:
读书 历史 随记 ]
读书随记10本周这周是春节,在家休息总是有着整把整把的时间来读书,说来很惭愧,不会打牌与不会打麻将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悠闲,更是有亏于本地人这个雅号。私以为打牌是一种比他人比心智的活动,譬如打麻将,算计着自己更得算计着别人的,于那一百来张牌间反复研究细细筹划,实在是心累。世俗的欢乐我以为有多样的。似乎我也不拒绝大多数世俗的欢愉,诸如一点点酒,一点点茶,一部好戏,一首好音乐。然而,却还有更多的世俗欢乐不喜欢消受,例如打牌,例如无故地闲聊,有那闲聊的时间倒不如坐着读一本书了。似乎,我更怕到亲戚们串门,与不熟悉的人寒喧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是学不来的。总以为一个人,读读书,听听戏,与前贤相晤不可不谓幸事。冬天读书实在是件苦差,昨天读完至凌晨,腿冻得无法挪移。然而,冬天读书似乎有更长的时间,似乎冬夜较夏夜更长,更适合于读大部头。假期的时候,白天读读,晚上写写,一种来自内心的安逸。读:《历史,何以至此》从历史的边边角角,我们来推断历史的原有进程。这大概是本书想表达的主题。然而,历史从来都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历史也从来没有再来一次的愿望。所有我们现在对历史的推测,对那些可能性的猜测与试想都不过是今人的一厢情愿。譬如一个三岔口,这如同我们的一生,从来都不存在任何重新来过的可能,走过的,路过的,看过的那便是一生永恒经过的。俗话说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又说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俗语其实是民众们千万年来的经验。倘若是我们曾经错过,那必是永远错过的,人生的精彩之处其实就在于这个唯一性。莫泊桑的那篇小说将这个论断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那小说却终究有些宿命的气息。不过,人生原也是有些宿命的。大体说来,宗教差不多都是隐藏着这个前提的。红楼梦的引子无非如此。林妹妹与宝哥哥或是凤组其实都清楚。凤组无论如何不信命不信报应,那结局终究还是如期而至的。只是我们在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段并不能确知我们所面临的下一步究竟会是什么样,有多少的欢乐在等着我们,又有多少的曲折在等着我们。全书有若干章节,却是对《“抒情”的解放》、《“流行”的流行》、《列宁为何讨厌瑞士》这三篇印象非常深刻。前两篇关于近时代的音乐,最后一则非常引人深思。当然这个话题比较那个了,就不谈了。这个故事读来比那个什么列宁没证不能进门更现实也更引人思考。近时代的流行音乐,这个主题以后倒是单独成文说说我自己的感受。读:贾平凹《古炉》长篇小说的时间范围都比较长,曾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是这历史是否信史却是另当别论的。陕西的作家似乎都擅于长篇小说,无论路遥,陈忠实,还是贾平凹,都长于叙事,长于较长时间段的人物活动叙述,大概陕西那地方历史较悠远,随便拽个画砖都能溯及千年。小说描写极琐碎,小事刻画非常琐细。有些描写我以为已经过于琐碎而近乎重复。例如书中“善人”大段大段的说白,所谓的说病是个比较新鲜的词,我疑心那就是心病还需心药的意思吧。然而,书中“善人”大段大段的掺杂着佛与庄以及民间传统因果报应的说教总觉得太多了,这种农村乡间的因果报应理论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全书揭示中国乡村在折腾的年代里所做的那些折腾事的解释,更不是折腾的动机,如果把这种宿命式的理论用来阐述小说所要表述的隐藏主题,这应该只是表象的,或者说这只是作者纯色们布下的一个烟雾弹,不可否认那些苦命的折腾人,他们被别人折腾也折腾别人,也折腾着自己,我对霸槽充满同情,这个苦命的农民,热血沸腾而又不甘心命运,承受着愚昧与贫穷的双重折腾。然而霸槽却对命运发起了一次猛烈的冲击,虽说这次的冲击完全是被动的,完全是受蛊惑的,然而,对霸槽,这是他改变生命的唯一的一次机会。他对杏开的爱情更是让人充满同情,刚读完书时,对书中安排霸槽的结局感觉不平,这个折腾并非因霸槽而起,霸槽亦是受害者,无论如何这个痛苦的结局都不是霸槽这个层次的人所能承担的。当我们回头再看这段历史,当我们回头再看那些痛苦的人们,当我们回头再看那些看似柔弱其实坚强看似聪明其实愚昧的人们,当我们回头再看那些农民们,我们不应心存悲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贫穷,他们的落后已然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改变命运的原动力竟然是来自于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农村的痛楚。然而这部小说的深度却远远超过了贾先生的前几部小说,对于“折腾”一词,也许现在的人们已经忘怀了。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不愿意回首过去。或者说我们总是愿意很快很爽地健忘过去。读:流沙河《庄子闲吹》是书读完,不敢多言。怕是我说庄子,那必是有佛头着粪之嫌的。书中前言有一细节,说流少河老先生的国文老师。这点非常地赞同。流沙河老先生多年以后仍能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国文老师是如何教育他们学国文的,语文老师是一切学业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更是人生的老师。这说来,不免想起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那个高高的,挺着了腰板的,头发白白的,那时候学校没有一个老师叫他王老师,大家都是尊称他为安主任。这个安实是他的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小时候还以为老师姓安呢。而那名中的主任一词,也许可能是教导主任吧,现在想不上来了。安主任的语文是一门艺术,安主任教作文更是一种艺术。不过,安主任的毛笔字也是一绝,四平八稳的楷体字。只是那时候,安主任的习字课我都是赶着糊弄完再赶着读小说的,现在想来有些后悔,我这一手烂字实在是不能见人。只是总记得安先生那时候是表扬过我的作文。安先生的方正与简心后来常是追慕的一个重点。不过,既然说了安先生这样的老师,不妨也说说别一种形象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大学时的政治经济学老师。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南京的冬天是格外的冷,空荡荡的教室里零零星星地坐了几个同学,可怜我坐那里读金庸寒气逼人。政治经济学这门课原本就枯燥乏味,不容易讲透更不可能讲明白。偏偏这位老师又是照本宣科,用着他的苏北土话夹杂着一堆似是而非的普通话,听得云山雾海的不知所云,每每我总疑心他自己也未必能明白书中所言。再兼之老师极其不注意形象,常见他在那条灰土土的围巾上擦鼻涕,每每我一瞥见那围巾上的点点亮渍便心生恶感。与着小学时的安先生,有着云泥之别。想起来,老师是最需要注重形象的,譬如一个演员,在讲台上表演着。剧本是教材,演员是老师,讲台便是舞台了。唱念做打须得样样俱全才可,若是乏味的剧本,就全看演员功底了。前看《耶鲁大学开放课程:金融市场》,想起来这也是大学时一个比较头晕的课程,然而老外老师讲着怎么就听着不犯困呢?读:严歌苓《铁梨花》大体上我不觉得这是部好书,故事情节不够新,特别是前一大部分,实在是老生常谈的故事,整个故事编排得我基本上能猜出来下面的对白,以至于我看得极快。是书腰封夸赞着:“你看得开始,却不能看到结局。”不过,我想了想,怕不见得,我在读栓儿与牛旦下墓道时一番对话时,便是不免心生异样的感觉。那弟兄俩相互检查肛门(盗墓者至少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墓外放风,另一人进墓,而进墓之人须全身赤裸,上来后须得检查肛门,防止将小件珠宝与戒指之类私藏,这大体类似清代库丁出入银库检查肛门有无私藏银锭一般),这一段文字看似交待规矩,其实以主事一方的牛旦而言,已经很明显地透露出他心生嫌隙。所以这个结局应该是必然的。这个故事就是一部讨论人性的故事,美女,财富,善恶,取舍,亲情,爱情。这些主题并不鲜见。其实所有的小说都在讨论我们内心世界,当然,在我看来,其实所有的宗教与哲学也都在讨论人性的主题。而从铁梨花对栓儿之死的逐步分析推理的过程来看,这个过程仅仅在最后的大段对白中予以揭示,前文并没有作出更多的细致深入的描写,这有些遗憾,当然这部书小说的遗憾我以为还有前后关联不足这个最大的缺憾。书名铁梨花,主角铁梨花,然而基本说来,前后两个故事并不太连贯,缺少有力的关联支撑。我疑心是否是一部大部头缩写的,据说有电视连续剧,是否是连续剧的剧本?以电视连续剧的剧本来看,三角恋爱、军阀抢亲、青梅竹马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节安排很符合电视连续剧的要求,这些陈词滥调比较贴合于电视连续剧的受众习惯,但是对一部小说而言,这些情节安排不免俗套了些。读:中文系我没上中文系,这不知是否为幸。后来的好多年中,我一直在努力地补着中文系这个愿望。是书可名为《一个文学青年的性成熟回忆录》。看:年三十《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小正太与小罗莉们的舞蹈实在是个大亮点,一般说来,外国的小正太与小罗莉们总非常讨人喜欢的,似乎老外长大了总是比较别扭,不是长得太胖就是长成一个歪瓜裂枣儿的,比方说那个出演《小鬼当家》的小正太,还有《成长的烦恼》中的小正太,那些小正太时候的相貌都是非常可爱的,怎么长大了全成了门神造型。还有我一度非常喜欢的,在电影《全蚀狂爱》中有着精彩表演的迪卡普利奥,当然,有些演员在某个时段某部电影中太特色了以至于形成一个难以逾越的成就,后来难以转型也是常有的。如某些位歌手,某个风格后作品成功后没有后续的作品便难以维系当日的风光,或者一些年少的艺员,成年后无法维系当时的容貌与本色演技,年龄实在是一个艺员无法超越的鸿沟。看:年初一京剧《龙凤呈祥》原以为是新演出版,哪知道是央视将历年〈龙凤呈祥〉的演出版本给弄了个精粹版,这样我们看到自2005年至2010年几个大京剧团的众多名角的演出,好倒是好,可是觉得零乱。当然,原本就是以这众多名角儿为亮点的。五音联唱原本是个亮点,此次央视在开演前也是以此为亮点吹嘘了一通的,然而看起来,陈少云先生的演唱是其中最亮点。看:年初二小泽征尔,凯瑟琳芭托,柏林爱乐《布兰诗歌》一直不太喜欢小泽征尔。总觉得他的演出面部表情过于丰富,肢体语言也过于夸张。跟我们程派的现存某老一样,那么多夸张而不切实的表情,看:年初三初四《斯巴达克思前传》看得比较累。很震撼,不过,倒不是那些特技镜头,那些特技镜头在心里知道那是假的,那是仿真的,只是看起来比较狠罢了。当然,在这种心态下,也就没什么观赏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