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说他把别人用来打牌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这话我信。依我自己来看,白天上班忙忙碌碌,晚上回家常常读书至深夜,读书的时间确实是不够用的,别说再挤出打牌的时间了。然而,粗粗地翻翻大先生的日记,大先生花在看电影或是下酒馆儿的时间也不少,看一场电影大体上个把小时左右,而下酒馆儿的时间则可长则短,我一个朋友喝半瓶儿白就酒能从中午磨叽到半夜三更,一般看来,打牌的时间短则两三个小时,长则半天,当然,有社会新闻说是连着打牌成天成夜而心脏病发的,这可能是特例了。只是,总体想来,大先生可能是把别人用来打牌的时间用来或是读书或是看电影或是下小馆儿才对。大先生说话往往有些绝对,大先生笔下的中国人总是自私的落后的兼之不可救药的愚昧的。
其实,仔细说起来。人总是要有点小爱好的,只不过有人爱读书,有人爱打牌,有人爱下小馆儿。人生的时间大体相当,就算活个八十岁吧,总得有些有益或是无益的活动来打发这么多的时间,俗话说鸡儿不撒尿各有各的去处。读书可能只是能说出口的一种体面活动罢了,不信,倘若是有人随便问一句:业余做什么呢?大体上这个答案无非是读书、旅游这类看起来高雅的活动,很少看到人自我介绍说:我这人特别爱好打牌。若是不信,只要qq或是msn之类的个人简介就知道了,说旅游的话,大体上总是西藏或是香格里拉之类的,说西藏来偏又总是那般蓝天白云世尽把间浊气都淘汰净的清新与出离。而说读书的,大体上又多是正常人所读不懂的书,譬如别人问我最近正读什么书啊?我肯定说《困学纪闻》,不知道?噢,那是宋朝一个大儒生所写的,从易经开始讨论起中国传统国学的一本书。其实那书我根本没读懂,其实我最近正读的是张爱玲全集,我偏不说,虽然读张爱玲也足够装装的了,但肯定不能说正在读《知音》《读者》吧?虽然中学时我也非常读《读者》,那些小悲情小苦情小格调的文章每每让自己感动万分。我们在说自己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比较纯洁比较干净的那一面说出来了。好比相亲一样,相亲时所看到的,往往总不是正常的一个人,多半是佯装的淑女或是假装的绅士。冯梦龙的笑话曾经说得入骨三分,大概从明代到现在就没什么变化。不过,据说胡适先生也是极好打牌的,胡适先生自云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而只有读书则可以忘记打牌。胡适先生的学问也是极高的,又有人考证说梅贻琦先生、梁启超先生也是极好打牌的,而梅贻琦先生、梁启超先生的学问自然也是极高的。可见,打牌与学问大概并没有太必然的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也没见胡先生说着把别人用来打牌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可见读书原本是件私事,不必说与人知的。当然,若我辈俗子,却是万万学不得胡适先生在打牌与读书间如此取舍的。俗夫若是拿胡先生的话来为打牌强作辩解是混赖亵渎了。没有胡先生学问的人,学不得胡先生的这等洒脱好比有些文人,自诩读书人,便休了那不识字的黄脸婆,学不来胡先生的真学问,当然更学不来胡先生的生活。我不喜欢打牌,不管是麻将还是扑克。总觉得那没多大意思,就那么百多张牌,来来回回地算计着。梁实秋说中式的麻将各自为战,既需要防人,又需要防已,步步为营处处为敌,累。然而,爱打牌的爸爸却反问我:那你读书,也就那些字翻来覆去地,读书不就是颠来倒去地认字儿?也差不多吧?这话我一直没上来如何作答,所以,爸爸依然打着牌,我依然读着书,至多有时,我把书放下,给他茶杯里续上热水。而爸爸有时也会在洗牌的间隙顺便看看我手中书的封面,父子俩相安无事。爸爸打牌应该是比较精的吧,反正退休后的爸爸常常与邻居们打牌消磨午后的时光,常常听他说赢了,很少听他说输了。我家打牌算是家学了,何况本乡的麻将又是荣列本地特产的,只我不曾学到罢了,记得多年前,春节期间的晚上必备娱乐便是家中长辈们凑几桌牌。所以以前在外地时,很少有人相信我承认自己不会打麻将,往往那惊讶不异于听到一个四川人不吃麻辣一般的。现在看起来,不善打牌多少有些另类。何况我又生在牌乡,本乡的麻将牌据说制作工艺精良,据说很有名的,然而,我却没看出来什么好来,无非材料有些不同罢了,从牛骨到塑胶的真没什么区别,据说还有象牙的,听说过没见过。记得那时在南京江边的那个大厂子,师傅们天天白天上班八小时,晚上小酒咪一口,小牌玩一圈。第二天照旧。常有他们也约上我的时候,不过,我总觉得那很没劲,人家四个人赢家请客吃小酒,我又不曾输钱于他们,白白地跟着蹭吃蹭喝,实在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不过,既生牌乡,又生于牌家,我其实也多少知道点打牌的规则,每每家里或是非常熟的同学三缺一时,也会凑凑数上桌,想着三缺一时,若楞是别扭着不上桌,那会被那三人责骂的,这点儿规矩我倒还懂得。记得,某次是同学们饭后打牌,还约好了赢家请客宵夜,我这个多余的人,本来坐在边上看着书,逍逍遥遥地等蹭吃宵夜。偏偏才打一把,有一位家有急事撤退,三个苦人儿情急之下只得求着我这个壁上花权且参与,偏我对自己的打牌水准很有自知之明,让我打牌再定个赢家请吃宵夜的规则,最终无疑必定还是我掏钱请吃宵夜,那不如干脆就让我直接掏钱请大家吃宵夜得了,完全没必要再浪费时间我得先花时间把钱输给他们再请由他们来请我吃宵夜,反正都是我掏钱,我可犯不上花钱又花精力打牌折腾还不落人情。反复商量了好半天,可怜他们三缺一的猴急形势下,无奈何三个人每人先给我五十块,我自己再拿出五十块来,凑个两百的牌桌也就凑成了两百块的宵夜。从公平的赢家请客宵夜和平演变成更公平的aa制宵夜。不知道这个方案算是几赢?其实大家都把时间输掉了。不过,大家都说三个熟手带着一个半吊子生手会让高手们痛苦不堪的,这话我信。记得原来有三个同学路过南京,长夜枯坐候车,他们都是极好打牌的,实在是三缺一狠了,拉着我上桌凑数,两回牌摸下来,他们三人被我这无厘头的出牌搞得一楞一楞的,而我自己也输得晕头转向的,实在不愿意再凑数按以前一个好朋友教育我的原则:你打牌是生手,反正也不会计算,因此不要做小牌,专门做清一色对对碰之类的大牌,万一能捞一把呢,你就保本所以我凡是不能留用作清一色对对和之类的杂牌,无一不是绝决地扔,管它放炮还是吃杠,这么个憨直的打牌风格,让他们无所适从。四个人郁闷了两轮,只得推而作罢继续枯坐闲聊静候天明。以前读王熙凤陪贾老太太打牌,直接让平儿把钱直接送到贾老太太的钱匣里,言明反正都是要输给老太太的,这牌打得也是够呛了。不过,依王熙凤的能耐来看,只怕打牌也是极精明的,断不会我这般的打牌不得其门而入。我的一个大学老师是教概率论的,也极好打牌,这个极好打牌的意思只是他非常爱好打牌,但据说他的打牌水平却并非极好的。每抓一张牌,总得叽叽咕咕地暗自唠叨好长时间,黑眼珠在眼镜片儿后面飞速地转来转去,新上手的那张牌不免就在可怜地或是在眼前的牌队中前面试一下或是队末再站站,低低头,叹叹气,可能那张新上手的牌又得换个位置,再排好牌队,手指在牌队上点点戳戳。偶尔还得把那张新上手的牌在手指肚里再抠一抠?香港电影中有这么抠来抠去就把牌子花色给抠得改变的特技,明明起张一饼的牌,楞是能抠成九条。不过,我们老师没这特技,他只能在牌面上抠些汗水罢了。终于,那张新上手的牌好不容易归队了,应该出牌了,他又得满桌子地清查桌上已经出来的牌,点点指指地念念有词,每每都是让其它三人等得唉声叹气地窃笑,我不禁奇怪,后次某次闲着不免请教老师,老师也很认真地给我解释了半天,原来我们老师将概率论的学问用于此:一色牌有四张,假如已经出了两张,那上家已经出了些什么牌是什么关联情况,下家又会是什么样的关联情况,还有一张大概出现在还没翻出来的牌堆中的概率大概是多少,而如果遇到小概率事件,这张牌可能会出现在最后一家的可能性大概又是多少,方案一的可能性大概是什么情况,方案二的可能性又大概是什么情况,老师顺手揭过一张一条的牌,譬如这张是鹤,那鸡立鹤群与鹤立鸡群的可能性大概各占多少?直听我云山雾海地茫茫然。瞧这学问做得扎实的,不过,理论大多与实践的关系并非马哲书中所言的,反正至少我坐在概率老师身边,就没看他和过牌。难道是老师的概率计算功夫不到家?后来,问同打牌的同学,原来牌桌的其余三位,在他点点指指地过程中,早把老师手中的那张牌给猜出来了,基本八九不离十地正确,再细细地看看老师把那牌挪来挪去地试位置,连带着他那牌队也基本能够猜个大概,换言之,老师面前的牌队基本是透明的。听完不禁哂然,原来如此。这么一说,倒又想起来大学时的别一件趣事,那会儿宿舍的同学们经常会玩军棋,叫做四国大战的,下这棋得有个裁判比对两方的军衔高低以决胜负,这差使不给我做,我也不好意思相跟着蹭那作为输赢结果的宵夜主席老人家早就告诉我们:不劳动者不得食。问题是我不懂那些军衔高低,一开始同学们让我背诵,心想这很简单啊,背吧可是,我每每拿到两枚棋子儿一背,口中虽说是没有声音,可是口型他们太容易地就猜出来,这不行啊换个方法:同学做了张军衔表,于是乎我对着两方送来的棋子儿,在那军衔表上指指点点地对比着很快问题又来了,我这一指指点点,比口型更方便猜,但看我眼光落处手指点处,早猜出对方的那个棋子儿是什么军衔了,没辙,只得让我背过身子去对比。每每他们恨铁不成钢:你看你这人,笨得还真不一般,跟着混个宵夜都这么费劲。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有打牌的描写,写打牌大概最有趣的是应该方鸿渐于打牌中被相亲的趣事,当然,方鸿渐的牌品我们就不做评价了,本书既然重点写了方先生的打牌,无疑钱钟书先生也是认同牌品与人品这间的必然联系,但看方鸿渐的打牌患得患失便知端的。打牌可见一个人人的本性,这话看起来是极有道理的,且不说我那个老师打牌的皂与机械,就说我原来一个同学,打牌极是凌厉,从起牌至放入牌队至扔牌往往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每每只见他的手臂在牌桌上大开大合,如飞鹰博兔,印象似乎有过牌被敲碎的记录,而他如今也是混得风生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