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毛泽东国文教员的评语
更新时间:2013-03-17 22:41:38
[标签:
毛泽东 有感 ]
有感于毛泽东国文教员的评语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写的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国文教员柳潜阅后,作了七个眉批和总评。批语认为该文“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精理名言,古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议论潇洒,积理宏富”;“力能扛鼎”;“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柳潜不愧为一位有眼光的教员。文章末尾的总评是:“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浓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毛泽东这篇论文仅600字,老师柳潜的评语计150字。在佩服柳老师的眼光之远的同时,更欣赏其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老师的评语之于学生,从小处说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喜怒哀乐。从大处说也许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记得学生时代的我,每次的作文课,最关心的就是老师的评语,或洋洋得意,或闷闷不乐,全在那一段红红的文字。初中时,喜欢模仿别人写文章,有次看到作家王蒙写的一段文字,描写了生活中一些真实自然的情节,觉得生动有趣。某次在写《家乡的小河我童年的乐园》时,就模仿他写了一些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比如夏天时,我们会脱光了衣服整日地在河里游泳,摸石头……当时的我对于自己的大作颇有些得意。当时的语文老师y看了我的作文后,问了一句我现在仍记忆忧新的话:“你的作文是不是抄的?”直到现在我还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当时自己的那种难以言状的难受的心情。我不否认,我模仿了他人写的文字,但是写作文本来就是一个从模仿到引用,到创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曹操的《短歌行》就直接引用了《诗经》里的多处原文,毛泽东早期的诗《七绝》:“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逝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是模仿他人的一首诗作。这种写作过程中自然不过的事因为老师的一句当时我认为极不公正的口头评语,使得我后来对于y老师没有一点好感,我甚至认为他是不能胜任我的语文老师的。当年中考的作文题目与我写的那篇文章很有几分相似之处,因为那句话,我写了《我爱我的老师》的中考作文,可想而知语文的成绩不会好到哪里,不过虽然没有考上初中专,高中却是考上了。高中时,有次写了与我小时候最要好的的朋友从形影不离到后来因为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不和变得形同陌路,而深感惋惜的一篇作文,语文老师l看了后写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评语,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今天想来,老师在告诉我的是一种处理朋友之间关系的方法,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女儿上二年级时写了一篇《取小名》的作文,h老师在评语里写了句“真有趣”,乐得女儿一次次地拿出作文本一遍又一遍地看。有次闲来无事看外甥女的作文,整本作文本子,每篇文章后面除了一个红“√”,一个日期外,并无只言片语,她的语文老师给出的评语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的惜墨如金?是工作忙?是深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是……?上三年级的外甥有次写作文,大概是写《妈妈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他写了自己在家里一些因为父母吵架而不愉快的感受,对妈妈诉说了自己对父母之间关系的一些担忧。我的小姑某次突然接到儿子的语文老师的电话,询问她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小姑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老师是看了儿子的作文后,因为担心才打电话来询问的。真为外甥遇到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而高兴!作文,是学生心灵的诉说。教师每批改一篇作文,无异于与孩子来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段好的评语,其作用不亚于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善于启迪的老师,一定会像毛泽东的老师柳潜一样,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肯定学生的长处,点拨其不足,激发其兴趣,开启其想象之门,解决其成长的困惑,教导其做人做事的道理……静下心来批改学生的作文,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孩子当成朋友和他自由自在地对话,不仅仅是为师者应具备的一种态度,一种师德,更是一种职责。而像我们这些为政者呢?只有善于倾听百姓的呼声,才会受到群众的尊重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