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老书,若干年前买的《叙事文学感染力研究》。感染力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核,可是这个东西太复杂,说不清,理太乱。这本书以前看不懂,或者说没有尽力去领会。这两天翻翻,尽管理论性很强,但发现有点意思,至少在思路上是比较清晰的。作者在梳理上下了一番功夫。分八编:感染力基础,感染力性质(现代情感方式与情感力度、传统情感方式与情感力度),感染力结构,强力度情感符号的种类,语言感染力,感染力形成的思维过程(符号思维情感思维、叙事文学创作的若干思路),文学思维的逻辑形式(泛逻辑思维、非关联逻辑思维、相对逻辑思维),感染力评价。本人对感染力性质和感染力形成的思维过程,还有文学思维的逻辑形式章节比较感兴趣。写东西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写短的东西,可能在于一个意念,在于一两个感觉,一两个词语,一两个场景的刺激冲动,然后可以下笔成文,但是都很短,因为核心的东西也就那么一段话,甚至是一两句话。而要写长东西,那就必须在文学逻辑上作一些了解和研究,然后在布局谋篇上才会有所长进。而从感染力构成的角度来解读一些作品,对于想写点东西的人而言,是一种抓住牵牛绳索的工作,至少在开拓思路上很有帮助,知道作品感染力是需要结构经营的一件事情,当然要成功,那肯定离不开反复的实际试验。接受了几个核心观点:一是文学的情感力度包括情感的强度、情感的深度、情感的广度、情感的真实程序和情感的纯粹程度等力度。文学的情感与生活和事物所体现的情感一种可能是同构统一,从而产生共鸣,一种是反向阻碍,在倾向与障碍矛盾运动中爆发更强的情感力度。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但情感的表达方式却比较复杂。二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力度结构和强力度情感符号是两个关键性概念,它们构成了关于叙事文学作品感染力形成基础的基本观念。情感力度结构,是研究作品那些材料要素形成情感力度,解决发生的框架问题。而强力度情感符合是研究那些要素在框架中起着主要作用和引领作用。三是未来小说的趋向之一将是戏剧化,“能够得到戏剧那种爆发性的情绪效应;他要使他的读者血液沸腾,而不仅仅是要击中他们智力上的敏感之处,或者说搔到他们的痒处。”文学的真正魅力产生于理解倾向与理解障碍之间矛盾过程,在认知和悬念之间的效果往往为最佳效果。特别的收获:就是文学要罗织矛盾,在矛盾中展示人物和感情,在矛盾纠缠与解决中升华。所以要讲逻辑,就是要透过所有的其它材料看到骨架式的矛盾,才能发现创作和引领作品前行发展的动力源,才能在矛盾非常规式的解决中爆发情感强力度。《麦琪的礼物》《我不是潘金莲》,都是在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的作品。怎样才能把作品写长,那就是要在增加、研究和解决矛盾上下功夫,小说的骨架其实是戏剧,戏剧是抽空的小说。现在写传统小说的已经很少了,戏剧式,对话式的小说文本反而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