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冗长而乏味的小说,好象充满隐喻,但又不清楚到底在隐喻什么,一头雾水,所以读起来很痛苦。
这或许只是王二真正开始写小说的入门之作,有太重的尝试痕迹。从结构上来看,就是充满意识流和荒诞的味道,中间大致的生活基础可能是王二对历史的一些研究和插队生活体验。包括小说中大量的对雨林环境描写和苗族世界女性的刻画,有点象《阿凡达》,我还以为在看《阿凡达》的原著呢。历史只是一个引子,可能是湘西的怪诞不经在某一点上触动了王二的神经,也许不是沈从文,沈的小说基调完全不是这样,也许沈的湘西小说营造的诡谲可能会有某种启发。再把云南的插队生活迁徒稼接到了湘西,中间是一个孤独英雄和一个异族圣女,还有阴毒女性和圈套暗算。我又感觉这个故事好象国民党被赶到金三角里的军队,那个独立王国里怪异的生活。小说的结构就同一件事从不同侧面或不同层面,或不同立场作不同的描述,尽力拉张故事之张力。小说的语言还不坏,有些美感和灵异,但玩弄文字的痕迹很严重,当然也包括结构。所以这不是一部中国传统叙事手法写成的小说,而是太受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影响的果实,吃起来是怪味豆,不爽。小说也不短,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看完。
与《黄金时代》相比较,证明作家写作是一个返朴归真的历程,包括语言,结构,包括理念和精神内核,只有符合特定读者习惯的东西,才是能表现得更好、并能引起最大共鸣的东西。王二是有国外生活经历,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所以他写《阿凡达》式的《青铜时代之万寿寺》在他而言可能是一种得意之作,也许就是国外小说的技法对他写法的直接影响,名家也有崇洋媚外的情结,这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现代主义盛行。最后还是写出了《黄金时代》这样的小说,没有在《万寿寺》《红拂夜奔》的路上走远,《红拂夜奔》倒真是写得好,比《万寿寺》好,从某个角度来说,比《黄金时代》也好,当然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普遍认同《黄金时代》,因为那容易读。今天看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觉得这是一个返朴归真的东西,韩少功的笔力是很雄健的,虽然那词、典都跟短评一样,但写得不错,比较严谨,一副学院派的精细写法,不如王二的意想天开,随心所欲。
我看的这些小说,不管是王二的几本,还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都已经是很老的小说。现在作家写的东西,估计很多都已经超过了他们,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偶尔也读《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现在极少极少了,那些可以直接看到当下作家们最新的作品。本人对小说的欣赏水平有限,很多东西还看不到精彩之处,只是想获得一种阅读快感,或者说抱着一种听故事的心态,至于如何讲故事,那是作家的事情,没有当作文本来读,当作研究者来读。
近两天倒是在网上看到几篇好的日志,很有些感触。其实网上日志或博客,有不少的精品,尤其是在情感的探索上很新鲜,不象小说家写得那么隐晦曲折,而是直白到位,精彩极了。除却伪装,不玩游戏,离开文字,直入生活,多好啊,现在就喜欢这种单刀直入的文字,说清楚事情,想清楚事情就最理想,其它的都是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