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好小说《1975年秋天的那片红枫叶》,作者是南翔,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小说写得很纯清,有些象《山楂树之恋》,很动人啊。还看到一篇小说《在麦达林道的尽头》,不爽。
真正动人的小说,还是言之有物,故事讲得合乎情理,又那么接近生活,还夹杂着真实的血腥味。这是两篇不同风格取向的作品,《在麦达林道的尽头》更像是比琼瑶还琼瑶的东西,飘忽不定,捉摸不透,女人的东西,有些让人看不懂,或者说似懂非懂,没有经历张爱玲的时代,硬要写张爱玲式的东西,实在勉为其难,说点皮,不及骨,有点式样,但无底蕴。从张爱玲的小说里,怎么读,都能读出来一个聪明刁钻的上海旧女子来,读时下女作家写的旧生活,倒是读出更多感情空虚的愁怨纠结来。
喜欢《1975年秋天的那片红枫叶》,可能跟自己出生的年代有关,正好是七十年代生的人。而且对铁路并不陌生,对七十年代的生活样态也不陌生,小说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高到我以为是纪实文学。相信,小说里的这种故事,总是在某个人的身上发生过,并且留下了很深刻的伤痕。尤其是男主人公塑造得非常立体,重情义,讲朋友,有责任,很机灵,在培训班时认识的铁哥们,最后就了横刀夺爱的情敌,尽管主人公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泪,但最终连任何反抗的机会都没有。那里的社会,那里的人,那里的体制,确实是一种红色恐怖。现在是什么天气呢?是不是沙尘暴,算不算黄色天空?还是灰色空间?
就个人喜好而言,非常不喜欢《在麦达林道的尽头》的语言风格,确实很华美,确实很细密,象旧社会的毛毛雨,象贵妇睡袍,象少女的肌肤,但总体感觉是颓废、消沉、空虚、绝望、自残、自虐。喜欢《1975年秋天的那片红枫叶》,清澈,实诚,现实,质感,阳光,坚厚,在那些白描里,在那些疏落的叙述里,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没有多少悲观的东西,反而是阳光式的激情,有爱,有恨,有情,有义,可以抬石头流大汗,可以出宣传板报,心里偷偷骂娘,可以摔门面出,独自面对黑暗,夜行百里,寻找自己的归宿。什么东西最让人心动,坚实的现实生活最让人心动,生活的智慧最让人心动。文字本身没有什么价值,诗歌写得再好,没有思想,都是废纸,没有情怀,都是空话。在《红枫叶》里,总会在某些角落里,看到一些触动心弦的词句,只有一两个词,但都是那么好的,那么准确的,比诗强多了。作家的水平,往往就体现在这些自自然然的精华之处。南翔比赵玫的水平高多了,至少仅从这两部作品来看。
今天重新买了一个mp5,触摸屏的,比坏掉的那个效果更好,操作更便捷,价格也便宜。打算用它来看新获茅盾文学奖的几部长篇,希望能够娱乐一下自己,实在不错。
〈1975年秋天的那片红枫叶〉是不是受了〈山楂树之恋〉的影响呢,有没有跟风之嫌?不管跟不跟风,反正是篇很棒的小说,这就足够了,不可能要求是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