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一页一页翻下去,心情却一天沉重一天,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我不希望读小说,只希望读传记,而且最好是自传,精神的自传。
小说是写作别人看的,自传是写给另一个自己读的。
每一个人的精神里都有一个乌托邦,都有一个伊甸园,都有一处神秘花园。那里是生活的钥匙,是全部秘密的解码,是心路的藏宝图。没有多少人可以画出来的,张炜画得那么传神,那么细密,那么苦涩。
文人是一个很稀奇古怪的群体,当然不包括那些学究或是文字工匠,而是指那些从某种意义上把文字当成生命本身的一部分,当成生命的外化载体的那种文人。也许他是作家,当然不管是不是专职或兼职,甚至他不是作家,或连大篇文章都没写过,或者说他只是心里想了很久很苦,没有留存过只言片语。这总是世界上还勉强存在着这种人,有些另类,一定要对自己的来龙去脉问个一清二楚,看个通透,即使付出了生命代价,即使抛弃名誉地位,即使离妻别子,也在所不惜。海子走了,张贤亮下海了,梁晓声转向社会学研究了,张炜跑向葡萄园了(假如这是自传的话,至少我相信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奇怪的事情。这是一群永远也没有走出童年,走出故乡,走出梦境的人,在若干年向前的的磨砺中,最后还是向后看了。作家的自杀率非常高,越是成名的作家,越是顶尖优秀的作家,越是内心有着巨大冲突无法解开的纠结,没有这种心理能量的积累和爆发,就不可能有惊世的作品出世。生活的经历是一个方面,心灵的经历是另一个方面,缺一不可。
作品的基调其实是坚定而明快的。我很喜欢读葡萄园这一段,有些农村创业、旧梦重温的美好感觉。不知道后面又将如何推进。毫无疑问,他最终还是会回归城市,三年的时间只是在形式上对过去情结的一个回复,总算可以坦坦荡荡地回到城市,舒心地走过车水马龙了。人生总是在完成一次前因后果的交代。
葡萄园的这一段是小说里很精彩的一段。写法也是现实主义的写法,通俗好读,形神兼备,跳跃性也没有那么大。情绪真的很饱满,很舒畅。这一段是比较好拍成电影或电视的。
我一直在想,小说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你在高原》,而内容却一直是在写故乡的平原。“你在高原”难道就是高原缺氧的感觉吗,就是晕船的感觉吗,就是要吸氧救心的感觉吗。还没读完,不能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