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阴晴交错,有风,秋收后的田野,剩下收割后的稻茬,淌着水。当头披白纱,跪在亲人的灵前,跪在送葬的路上,天高地阔,一路是披麻戴孝的亲戚,感觉是挺怪,有点虚而不实。
舅母去世。老家还是实行土葬,家里设置了灵堂,门口的空地圈了起来,飘着挽联,扎着白花,门口土场上摆着数十张四方桌,既是请客吃饭的地方,也是大半个道场。房子的厅堂里摆放着灵柩,进门口搞了一个祭台,扎了一个屏风式的灵棚。
接客,往往是在土场门口,假如有新的客人来到,就会有管事的人敲响那面铜锣,孝子,主要是死者的子女就在门口跪迎,来客按辈分以礼节回应跪迎,长辈欠身,平辈或晚辈同样需以跪回礼,一般来客会放一盘鞭炮表示慰问的意思。来客首先都得到亡者灵前三跪九拜,以表哀思,至亲的人往往会抚棺痛哭。母亲跟我同去,抱着舅母棺材痛哭,我也为之落泪。
葬礼仪式非常复杂,大小项目有几十项。我的脚趾痛得厉害,所以很多环节也就省略了,没有怎么去参与。孝子都是打着赤脚在泥地上面走,泥地上石头碎砖都有,只有长期在农村打赤脚的人才能忍受。
下葬前三天就开始搞祭奠仪式,俗称开堂。仪式第一天,就有晨鼓放奠、宰牲祭天、孝服开奠、望外招魂、冥示报亡、拜香、礼行开河、家史两告、歌诗炒粮、封粮入仓。第二天,举行朝奠、过桥寻母、鸿题木立、贵寄贺主、大鼓泪灵、来宾吊唁、家史三告、祝粮分粮。第三天,祝转告驾、孝男哺食、孝女献茶、饯送河神、回灵安主。
不听家史,还真不知道舅母的生平。她七十五岁殆,二次结婚,一婚嫁在邻县胡家,因为只生了二个女,被前夫虐待打骂,舅母自己逃出来,嫁给了舅舅,据说前夫还曾到舅舅住的村子来寻找过舅母,但舅母避而不见。舅母跟舅舅婚后一年,又生了表姐,表姐找了一个上门表姐夫,也是同村人。听了以后,都是多灾多难,吃苦不尽的事情,缺衣少食,人情冷暖,一言难尽。在农村,假如一个女人不能生育一个男孩,那就是女人的最大罪过,当然这个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但是现在这种思想也还是根深蒂固,所以不管罚不罚钱,农村一户人家必须要和育一个男丁,不然就不会停止生育。老来靠啊,老了不靠儿子能靠谁?这种观念现在很多城市的人都理解不了,包括一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一代也理解不了,其实这也是生存需要,逼迫的结果。
舅母的葬礼据说花了三四万块钱,加上前面生病住院花了二万多,一共就花遇了五六万,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不知道又要还帐多少年。农村人只有几件大事,一件是建房,年轻人在外面打工,辛苦十几年,就是为了赚钱回家把窝建好,另一件大事就是父母的丧事,要办得风风光光、热热闹闹,有人气,为村人所传诵。再往前推一点,就是家里男丁讨亲娶媳妇,这也是要花一大堆钞票的事情。这几件大事算下来,至少也要二三十万的开支,一个房子要十五万左右,父母丧事要十万,娶媳妇也要十万。三十万,也就是很多农村家庭一辈子的收入,而且大部分都还支付不起,遇到急事只能借钱度日,主要靠亲友之前帮忙。就是城里人来看,三十万,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小城市里是一套房子的价格。
葬礼上有很多新花样,甚至请了乡里的锣鼓队,打鼓、唱歌、小品、节目主持,把丧事搞得象怪味豆,该悲不悲,似喜非喜。农村传统的葬礼,就是八仙礼仙坐阵,所谓的八仙,也就是八仙过海的那几个八仙,礼仙就是主持和操作丧事礼仪的人,吹拉弹唱,唢呐、锣、鼓、二胡。以前见过的葬礼,那里还没有音响设备,是靠嗓子喊,现在自备有音响,搞得跟一场舞台剧一样,比演出还演出,确实有把丧事喜办的效果。我不太适应这种变化,感觉气氛不是想象里的气氛。
花好多钱,三天时间,那几个八仙礼仙就拿走了一万七千多,相当于丧事一关的钱都花在那十来个人身上,三天,一天平均一个人都拿到五百,吃死人饭,死人养活人,就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