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成功那么早
更新时间:2013-05-16 12:55:24
[标签:
成功 早 ]
陈鲁民
20多年前,我的一个年轻同事甲很顺利地评上了教授,而另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同事乙连副教授也没评上。当时的系领导就私下对我说,甲成功那么早不一定是好事,没有了动力,没有了目标,再发展就很有限了。而乙呢,别看没评上,但他很有韧劲,后劲,让他受些磨难,晚一点成功,说不定能成大器。老领导的预言果然成了现实。那个太早就成功的同事甲,后来发展平平,虽发表论文不少,但档次不高,书也出了几本,但都是平庸之作。因为他没什么压力了,早早就功成名就,再往前奔又太费劲,就有些混日子的意思,结果后来的几次职称续评,都排得很靠后,快接近淘汰的边缘了。而同事乙,虽然将近四十岁时才评上副教授,可是他走得很稳,很扎实,一直在默默积累,成果丰硕而且质量很高。四十四岁被扶正后,科研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科研成果出现了井喷现象,连续拿下了几个国家级课题,还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在业内有了很高的知名度。54岁时,终于实至名归,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然,人与人不一样,成功的早晚也不是人们能随意控制的,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都可喜可贺。如果少年得志后能戒骄戒躁,继续前进,不断创新,再展宏图,那是再好不过的。毕竟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连作家张爱玲都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像姜子牙那样“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也未免太晚了一些。但是,有的人成功之路很顺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令人羡慕。有的人的成功之路就很坎坷,一路磕磕碰碰,一路踉踉跄跄,历尽艰难,人到中年或进入老境,终成大业。就我个人体会来说,觉得还是成功慢一点好。成功太早,就容易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在鲜花和美酒中陶醉,在掌声和恭维中沉迷。南朝的江淹,少称神童,聪明过人,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赞誉和追捧中度过的,很年轻时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可是年纪越大,文笔越差,诗文平淡无奇,渐渐就湮没无闻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江郎才尽的成语。成功太早,没有历经长期奋斗的艰辛,没有遇到失败的打击,不知道人生多艰,江湖险恶,或可凭聪明小有得意,借东风偶有建树,但终难成大器。再看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很少有40岁以前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因为成功是需要积累的,特别是那些影响巨大的成功,没有几十年的殚精竭虑,没有一次次的探索积淀,是垒不起成功的金字塔的。成功太早,只顾得埋头向目标猛冲,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还没来得及欣赏路边的风景,就稀里糊涂地冲到了终点,路上经过了哪座名山,哪个古刹,都毫无印象,实在是可惜。毕竟成功不代表一切,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来到世间,是来创造财富的,也是来享受人生的。晚来一些的成功,使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去体验奋斗中的酸甜苦辣,可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前进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走向成功。成功太早,就容易失去目标,失去动力,失去奋斗的激情,失去百折不挠的斗志,因而百无聊赖,无所寄托。古时候那些赶考举人,如果考场得意,早早金榜题名,可能也就早早忙着去升官发财,把寒窗苦读的那点学问也早早还给了老师。反倒是那些科举不顺,考试多年的举人,年年苦学,岁岁积累,最后多有成为学问大家的,比如《聊斋》的作者蒲松龄。成功不必太早,随遇随缘最佳。如果当不成少年得志的王勃、李贺、周公瑾,做一个大器晚成的庚信、姜尚、蒲松龄也挺好。20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