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34《池莉经典文集:所以》
更新时间:2013-03-17 22:49:41
[标签:
读书 经典 随记 池 ]
读书随记34
读:《池莉经典文集:所以》池莉的小说写尽武汉市井小民的生活,而她也正是依靠着她所熟悉的汉正街,武汉的女人们在池莉笔下来一来来往往,演绎成鸡毛蒜皮的俗人俗事,正是在这些普通人中,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还有我们所熟悉的麻辣鸭脖,曾有吃那周黑鸭品牌的鸭脖时,总不免会想想倘若是能收些鸭脖推广费,池莉可能也不必写书而立成富翁焉。可能因为我是先读池莉的小说而后去武汉,所以记得当年一去武汉就寻找那过早的热干面,然而,以我对面条的喜好标准来看,那干干的面条无疑不是我所喜欢的,类似的,北京炸酱面我也不接受,我喜欢的面条至少要有一半的清汤,若是清可鉴人的汤上漂着点点细细的葱绿,那更是无上佳品,最好,连面条都不见了。这本小说位列池莉经典文集之一,然而,经典与否远远不是在一部书的出版之时就能下定论的,经典小说总得若干年的若干个再版之后方能验证,首版小说就说经典,怕是早了些。小说读完,粗粗地想想,倒有些类似于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然而,小说却有些许的琐碎与拖沓,似觉冗长,尽管承池莉文笔,本书的琐碎与拖沓尚不至令人困倦。可以这样说,茨威格的那短篇小说简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当然,茨妻格是男作家,所以尽管写女性,仍然有着男性的干练而简明思维。短篇小说贵在简要。当然,前有人说我老是就评价别人的小说,有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嫌疑。说来惭愧,我自己写东西却一般较为琐碎,而小说却一直没能写成。许是我不长于说事,何况我以为写小说须得处处揣摩他人的心思,仿佛演员入戏前揣摩出角色一样,而小说作者更须揣摩出每个角色。如本书,虽然以叶紫的婚姻为主线,然而本书中的若干出场人物,却一一得替他们每个人着想,此处应该说什么想什么,彼时又当如何表情,如本书最有趣的相亲段落来看,池莉在这一节中把每个人的心思都揣摩透彻,说什么话以及如何说话,眼风如何流转以及流露出什么样的眼神总是经这精心设计的,如叶紫在本节中的表现,怕是比白流苏在相亲那节中的表情更为丰富,流苏相亲因为心内没有想法所以表现仍不免自由些,眼神也许会无虑的,而本节中的叶紫,心思却是极复杂的,两端游移的,明明恨嫁却又偏偏不得不作速嫁的打算,明明没兴趣却偏偏又得装出心思灵动的模样,这等功夫,怕是很难搬上影视了,有如此功底的演员怕是少见,估计做不来了。小说是一个移动的心思台,每个人的心思都得以呈现。池莉也是擅长于从女性角度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的女性作家,或许是女作家的天性。女作家来写女性的婚姻家庭总是格外地多了一份期待,如张爱玲所说的,低低地。波伏娃也许不会喜欢这样的论调,然而我却并不以为波伏娃作为女性的一生是完美的。也许婚姻对女人来说,是从梦想走进现实的过程,所以多年以后的张爱玲在异域独居,回忆往事时虽无悔却终悟,而婚姻对男人来说,则可能只是一个现实的仪式罢了,并没有涉及到内心的波折。作为小说的篇名,《所以》,本书并没有对婚姻对家庭给出答案,那些“因为”全都隐匿在小说的情节中,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只看到了“所以”。所以,叶紫与关淳结合了,所以叶紫与关淳分手了,所以叶紫与禹宏宽被撮合成了一对,所以叶紫与禹宏宽离婚了,所以叶紫与华林被动恋爱了,所以叶紫与华林主动分手了。虽然那分手是华林首先提出的,然而,叶紫也未尝不是解脱,有时候,捆绑而成的家庭总是有些言不及义的痛苦。而这痛苦却又大体只是两个人最多是双方家庭之间的痛苦,别人未必能分晓。谚语总说是婚姻如脚下的鞋子,合适与否只有自己穿着才知晓,然而,鞋子的好坏我们终究可以从外在表象来大概猜测的,皮质优劣,款式新旧之类还是能看出来的。而我们却始终不能真正猜测一个人的内心,不论是男还是女。当然,据说旧鞋最合脚。不过,我以为那恐怕多半指男鞋。然而,小说的婚姻却多半是男人先出轨的。如本书中的华林,婚姻前的盲目与冲动是他内心的缺点,而婚姻无疑却不需要过多的冲动,或许只需要盲目。如叶紫的第二段婚姻,若是叶紫不是武汉大学的中文系毕业生,若是叶紫只是如大嫂那般的俗人,怕是与禹宏宽的结合应该是理想而美满的。禹宏宽,一个部队干部,有宽大的住房,有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虽然老而秃,虽然不懂叶紫的情愫,但是在大嫂奶奶看来,这无疑是金龟婿的典范,老而秃在她们年垭是不会影响家庭和谐的。婚姻的物相化而知性女性的意念冲突了。可以这样认为,池莉只是通过叶紫的三段婚姻在说明婚姻的真相,当然真相是什么,池莉没有给出,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所以。叶紫与关淳的短暂婚姻不妨可以看做是一个女人清纯梦的破碎,高大而潇洒多金的关淳无疑是女性的最佳白马王子,然而,这桩婚姻的本质竟是欺骗;叶紫与禹宏宽的短暂婚姻则是一个女人生活所迫与婚姻的纠结,矮小而年长有地位的禹宏宽成为一个幸福家庭的男主人似乎也是应该的,但是这桩婚姻的本质却是利用,叶紫不得不承受这种无爱的利用的纠结,既纠结于内心,更纠结于生活现实,说句话常见的描写就是挣扎在生活边缘内心痛苦不堪的女人;而叶紫与华林的爱情故事则很清晰地说明了一个女人如何在理想的爱情与现实婚姻家庭之间的挫折,当然,这个段落甚至感觉有些俗套,莫名其妙地,我想到了《知音》杂志以及妈妈曾经讨论过的在扬子晚报上读过的类似故事,女人不顾一切地来爱一个男人,为他挣钱,为他养家,为他谋生,千辛万苦地维持着一个来之不易的家庭,不过,如同我们所能预料的结果那样,尽管叶紫呕心沥血地想维持这个家庭,而那个肚腩发福又半秃头的中年男人却还是无耻地出轨了,叶紫平静地收拾着自己破碎的心,如同围城中的方鸿渐在寒风中收拾着自己的心情,等待着夜的归宿(看,写得真矫情)。分手,从来都不是婚姻的终极目的。赵咏华小姐已经轻言细语地唱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而苏芮大姐也情深款款地唱着:因为牵了你的手,所以来生一起走。词作者们把我们最通俗地愿望都唱完了。不过,在读至华林与叶紫初遇那段时,心中就有些隐约的想法,这段婚姻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好结果,一般地,不被双方父母所祝福的婚姻往往都没有好结果。我一向深信不疑。不过,由于时间跨度的原因,叶紫与关淳及与禹宏宽的婚姻缘由,现在看来怕是有些可笑,大学毕业分配、单位分配住房等等,可能现在的人们都不能理解户口、婚姻对生活的重要性,虽然本书前面作了些铺垫,恐怕现在的读者倒是有多半不能理解在那个时代,没有户口本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书中的叶紫与禹宏宽的相亲一节实在是妙趣横生。短短的一个小章节,各怀心事的女人与各存动机的男人,相互审视相互观察相互暗暗较劲,池莉的善于细节描写在些一节发挥得淋漓尽致,玲珑剔透的世故的女医生,虚张声势的大嫂,包容而世俗的老奶奶,这一节可以与围城中的方鸿渐相亲的麻将桌比比,当然,方鸿渐那相亲是被动的,不在意是否能成功将自己推销出去,而本书中的叶紫是铁了心要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想来真是可笑,原本可以说得很浪漫的相亲竟是如此枯燥乏味的勾心斗角。当然,记得原来曾有小同事为恋爱不顺而长吁短叹地痛苦得风情万千,我回答:恋爱不妨风花雪月,而婚姻却是柴米油盐,现在恋爱时这般寻死觅活的折腾,我倒是看你婚后又该当如何鸡零狗碎的计较,记得他当时很是不屑,对我高论嗤之以鼻,狠狠地斥为庸俗。后话不提。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小道具:景德镇影青菜碗,倒是产生了极浓的兴趣,总感觉似乎应该是那种雨过天青的明媚,随手搜索了下,仔细地看看图。倒又不觉得很美了。似乎那颜色觉得有些暗了。关于瓷器,我一向喜欢宋制冰裂纹。我想,这本小说应该很难被认可为经典。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欠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