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生作文网 >> 四年级作文 >> 四年级书信 >> 正文
读《我不是潘金莲》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5:44  [标签: ]

刘震云的《塔铺》和《一地鸡毛》的阅读印象,就是讲故事很生动,饱含感情,很纯朴,很厚实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一个苦孩子、农民式的感情。但是现在读他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感觉他已经走出了简单的形象塑造,竭力想进行一种制度追问,一种语义上的拷问,进入的是一种以小见大,由芝麻到西瓜的活动。读到《我不是潘金莲》,纯属偶然。单位的一个领导强力推荐这本书,派人买回来十来本,我刚好拿了一本浏览。这本书呢,假如说是当前的《官场现形记》,也不过分。但作家的立意呢,又似乎不完全是要讲官场有多么黑暗,而是通过一些黑色幽默和一些错位,让人反思一些制度层面的深层原因。作品讲的是一个叫李雪莲的女人,她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纯洁无污染,正正常常的一个农村妇女,为超生跟老公秦玉河假离婚,结果后来却成了真离婚,于是向法律、向政府要公道,被污为“刁民”,被训斥“滚”,结果在一场闹剧式的铺排中,导致法院审判员、审判委员会专委、法院院长、县长、市长撤职。后来她向秦玉河要真相,结果被说成是“潘金莲”。二十年以后,当她想放弃上访告状之路时,却无人相信,被政府体制和官员逼上了告状路。最终的结果很惨,由“冤”变“羞”,由“小白菜”真变成“潘金莲”,用作品的话是“死无葬身之地”。作品的最后是作家的自我解嘲,给现行的怪象留下一点面子“玩呢”,也算是给作品和作家自己留一条生路吧,稍稍消减了作品思想的锋芒。其实作家本身的意思,应该是没有最后一部分,甚至比“求死不得其地”还有另为惨痛的结局,只是作家着意收敛了一把。刘震云,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这一点将奠定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不二的地位。莫言的作品相对而言是温情的,是人道主义或人性主义的,而刘震云走的是很严肃的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路子,有人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而刘震云是黑色幽默现实主义,有点卓别林的味道,在眼泪中让你笑,最后又让你在笑中流泪。总体感觉,刘震云已经离他早期的成名作走得远多了,而且走得很有力量。《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系列,在思想上是相承的。读完《我不是潘金莲》,想到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法律制度面前,真却变成了假?秦玉河变心,由真变成假,这毕竟是人心。但在制度面前,却假不能恢复成假,真不能为其真。那是制度设置的问题呢,还是什么问题?那这种制度是在保护人呢,还是在迫害人呢?但我们又不能说法制制度是错的,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种法律追责面前,都是讲证据,但有些证据是没有办法收集,没有办法取得,没有办法去证明的。这是制度跟生活固有的差距,没有办法绝对地消除这种距离。正如语言的功能,当你对一种事物进行概括抽象的时候,语义总是在流失一部分,说你看到了一棵“树”,但这个本身就失去了你当初当场看到的那棵“活生生的树”的意思了。语义传播的流程越复杂,也就流失得越严重。正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层面,还是不是在真正代表着最底层的人在说话,就大大值得怀疑了。制度的设置和规则的形成,本身就在规避和保护着一些东西,而把另一些可能真实的东西挡在了外面。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说对错的话题,难道不要制度,倒退到原始社会,也是不可能的。李雪莲最初追问的东西,就是为什么真的东西就不能证明它是真的,假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证明它是假的。结果制度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不仅没有恢复生活本真,而且从某种形式上是以法律判决来保护了以假乱真的局面。当然本身这个真假之争起因也是在于她恶意想超生,恶意规避法律,结果自酿苦果。二是她后来说真话,却为何没人相信?当她不想告状的时候,从小官到大官,却没人相信。从小官到大官都是想方设法阻止她上访,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动用乡情、亲情、爱情等各种武器,最终的结果是不仅骗了她的人,还骗了她的身子。这个阶段彻底是践踏人尊严的阶段,是在现行维稳制度下官民对立、民不信官、官防民的生动演绎。这一段是小说最有现实意义也是最有锋芒感的一段,批判意义最深刻。为什么不相信,就是各色人等为着自己的利益、荣誉、面子,而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不能相信,这个就是制度下的官场百态,变态官场和变态制度。三是为什么官员们的思路总是处在一种不断的引伸和猜疑中?第一部分导致众多官员撤职,就是因为省长的多疑而下的决定,李雪莲由不想告状到被迫告状,是因为官员认为她说听了牛的话不告状是在骂官不如畜生,就连最有为政修养的政治高手市长也面上挂不住,对李雪莲彻底失望了。一件普通的事,不断在官员头脑里被挖掘,被扭曲,被引伸,最终带来面目全非的可怕后果。这个才是所有问题的根子,是官场潜规则在起作用,而代价是下属官员的政治生命,草民的贱命和国家财产的大量浪费。这本书,很好读,很容易读,绝大部分是对话,都是大白话,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很流畅地读完。可以当作笑话读,可以当作三幕剧读。不过我读着读着,总有一种〈等待戈多〉的悲凉和灰暗,心里还是有点苦的。想到作家对女主人公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断语,真的是太残忍太惨痛了。可是这就是当下的社会现实,尽管已经被小说化了,也还是流血流泪的现实,你有什么办法呢?作家是没有给出实在的办法,只好游戏人生,说“玩呢”,我们又有谁给出了办法呢?

  • 上一个四年级作文:
  • 下一个四年级作文: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小学作文网(www.xiao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