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的《苦月亮》,就是那个著名的诱奸未成年少女拿着奥斯卡奖出逃美国法律成功的波兰导演,这是一部电影里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波兰斯基本人象极了那个主演,包括身形、面容和表情,尽管他只是制片和导演,这是不是一部性史自传电影呢,只能是一种艺术猜测。
有一个专门下载奥斯卡获奖片的链接,已经很久没有用过,再次打开的时候,有开一把生锈的锁一样艰难。可见这一段时间过的是锈迹斑斑的生活,外加一堆无所事事、迷离混沌,基本上乏善可陈。
波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这个国家在二战里被推到世界所有观众的面前,呈现得很彻底,跟待宰的羔羊一般。看过一些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和小说。在印象的深处,波兰总是带着一丝成熟女人优雅而骨子里藏着屈辱的气息,出现在镜头前面的女性,或是小说里女性的形象,总是非常之漂亮,气质高贵,拥有丝绸般的皮肤,神经质的内心,还有妩媚肉感的外表,让人更多地想到她们女性的身份。波兰好象在地理上都成了欧洲的肚脐眼,或是腹股沟,总之是一片洼地,一片私密的阴影,不如德国人那么理性智慧,不如苏联人那么坚毅果敢,不如法国人那么浪漫,不如意大利人那么艺术,不如英国人那么绅士。波兰人,好象是养在后花园里的少奶奶,养尊处优,生活富足,但似乎又无所遵循。波兰斯基的《苦月亮》,总让我联系到波兰在二战中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
我喜欢《苦月亮》,但又怕这种影片。文艺片,最怕象伍迪。爱伦那样神经质每部片子里都大段的主人公独白,把观念逼疯,而且他们的思路实在跟国人的思维套路相去甚远,基本上不合拍。英语的结构与汉语的结构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样的,语言的结构就是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就是先想到什么后想到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英语与汉语就有很多不同,所以理解起来总是把这种独白看来是神经病。《苦月亮》还好,基本上这种独白,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述说,比较集中,比较具象,所以偶有不顺利的地方,也不会卡得太久,最终形象上还是比较圆满完整的。很怕把性这个东西,坦白到电影里这种程度,虽然看起来艺术,但实际已经有相当变态的成分,难以接受和理解。喜欢《苦月亮》的真诚坦率,好象是一部开放式的情爱与性爱的教育片,把人心刻画到入木三分,捕捉得相当之精确。但是不喜欢这种带有神经质的暴露,简直是一种引诱,更多是误导,没有相当的定力,肯定会增加男性科尔蒙的分泌。
这个片子好象以前看过,而且是不久以前,今天再看,还是觉得漂亮。导演也是诗人来的,尽管有时他是一个淫邪的诗人,或是一个龌龊的诗人,但内质上是一个诗人,只是把他的才情投影在肉体的绝望之上,才会有一些怪异扭曲的表现,才会有一些常人难以理解又充满羡慕的表现。可以欣赏,可以看,但不可以再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