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完了《太平洋战争》连续剧,昨天看了《立春》《桃姐》。战争让生活变得直白、强硬而简单,所有的东西都直来直去,没有太多纠结的环节。战争的心态挺契合现在我自己的心境,就是希望直接简单地过日子,不需要而且要避免思想和心理的纠缠。生死不过一瞬间,要生即生,站着生,要死就快死,死前拉个垫背。要爱就爱,大胆追求,无限接近。战争的快节奏,让人心跳如鼓,让人感情激荡,让人心理痛快。缠绵悱恻,看似优美,实则是懦弱和退缩的表现,太内化的东西,除开增加一些思想和心理负担,别无一用。“百无一用是书生”,迂腐、纠结、乐于理而理不清、想表达而无序,这些都是书生自命清高而作茧自缚的经典表现,于事无补,于身有害。用暴风影音再看战争题材连续剧,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了,看了一集《伊拉克战争》,就看不下去了。看了一集《嘎达梅林》,也看不下去了。突然有些怅然若失,心理上找不到刺激源,就象沉迷于电脑游戏,结果电脑坏了或网线断了,玩不了,心里空空落落。所以看了两个文艺片《立春》和《桃姐》。看完《立春》和《姚姐》,我就在想起几个导演的特别之处,看顾长卫就看他的倔,看许鞍华就看她的细,看徐克就看他的快,看张艺谋就看他的色,看陈凯歌就看他的涩,看李安就看他的雅,看周星驰看他的独,看成龙和黄金宝就看他们的打。我喜欢《桃姐》这部影片,很温和,很文化,很柔情,应该是走文化电影路子的代表,把人最深的那根弦拨得哗啦作响,有时也如刀剑,有时也见血泪,跟李安的前期作品有些可比。李安拍《理想与现实》、《卧虎藏龙》、《色戒》,远远不及前期的《喜宴》有味道。《桃姐》的视角有点象《玉卿嫂》,都是写作为佣人的女性生活,不过取材方向有根本的差别。徐峥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人在迥途》拍得还算好。看中国内地电影,现在越来越不解渴了。内地导演都在取巧上下功夫,小心做着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想方设法把喜剧的元素揉合到影片里,尽管有些很表面、很低级,也在所不惜。王宝强,说实话,他根本就不适合演喜剧,缺乏喜剧天分。赵本山、范伟的功力,还有黄勃的功力,才能跟葛优比拼一两个回合。王宝强那不叫演喜剧,那叫瞎搞,缺乏喜剧美感。所以还是挺崇敬陈凯歌,真正不顾成本在为艺术献身,《风月》、《让子弹飞》其实是不错的电影,不好看,但有先锋的味道,喜欢陈凯歌电影里很涩的哲思的味道。内地导演都在小心翼翼地做电影,真难出大制作和艺术极品,有心无力,甚至是有才无力。我厌恶内地电影里现在强扭的喜剧因素,完全是在讨好观众,很低级趣味,其实真正的文艺片,还是有人看的。假如让我选择看《桃姐》还是《立春》,那我肯定看《桃姐》,所以即使是文艺片,也还是有质量巨大差异。我就在想,为什么中国内地的文化电影还赶不上台湾、香港的文艺片呢,难道是失去的才会加倍珍惜和深挖吗,才会更加懂得深吗,马克思主义的红旗到底扼杀了多少中国传统文艺细胞,这个有人作过统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