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时候,只是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自己老了。现在回家是去找什么呢?亲情,温情,看父母?再次走近童年,再次回忆青少年的时光,再在那个小山村里溜达?都有一些,但又有些浮光掠影似的不踏实。为什么不踏实?村里的人看着我,眼光很友善,但在最初的惊喜目光中,一闪而过的,却是难以捉摸的东西,目光的背后是些什么东西呢,因为离开时间太久了,怎么也把握不透。跟人打招呼,也仅仅是限于礼节性的,问一问近况,简短地打听一些村里人子女在外面工作的情况,大部分是跟我同龄的。我心里的忐忑,来自于礼节性问候之后的沉默,好象找不到合适的切近的话题,而且也很厌倦这些毫不深入的礼节性寒喧。看父母,看爷爷奶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当然也深深地感受到亲情和温情,但当家里上辈一天一天老态,一天一天都你当作顶梁柱,有什么烦心事,有什么家长里短,向你不停地诉说的时候,你更多的时候就不是感觉在享受感情的温暖如春,而是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所以有时候想回家,那是心里不可能割合的一段过去时光和血脉亲情,有时候又近乡情更怯,或者说不敢面对,那是因为毕竟时间久了,有些生分的感觉,有些无从说起的难受,有些憋闷,而且沉重的责任和厚望总让人无所适从。母亲说家里的房子总有一天会是留给我的。在楼顶上看月亮,秋夜有些凉,整个乡村的夜晚就在眼前,突然觉得自己很老。好象有一天,我会回到这里,继续呆在这个山村里,守着菜地,守着这八九点钟已经宁静无声没有灯火的村子,迅速地进入老年。这种感觉很糟,一下子就把心境都摧残得如残花败柳,枯枝落叶。假如我象父亲一样老,在这个屋里,是谁来陪我,我呆得住吗?我会老的时候回来这里呆吗?真的说不上来。很多时候都很朦胧,乡村的夜晚,可以说是美丽的宁静,也可以看成是闭塞死寂。女儿嫁出去了,一拍屁股就走了,成了别人家的人,成了洒脱的人。儿子,继续做着子承父业的事情,孙子也还要做这件事情。我们离开了,很久以前离开了,但好象又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字经》说“父母在,不远游”,好象是《三字经》里的吧。就算是远游,又真游离了多远呢?牵挂和责任,总是让人心老得很快。离开的时候,奶奶和母亲送了很多家里种的菜,新摘下来的冬瓜、辣椒,新收的白薯、子姜,还有一只母鸡,半袋干鱼,装得满满的。父亲没出来,他爬山厨房后的小房上盖瓦片,准备弄出一间放柴火的小屋。我们一一地道别,然后离开。奶奶和母亲送出门口,站在马路上看着我们离开。我心里又酸,又乏,又有点沉重,既有点内疚,又有点不舍。我们把窗放下来,然后一路听歌,都是一些老掉牙的歌,都是一些伤情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