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想努力实现的目标。延安的时候就大张旗鼓地搞过,那个时候当然效果很好。朱总理任上的时候,好象也提过要清理编制,将政府公务人员缩减多少,当时有让人吃惊的定量目标,结果呢,好象是有动作,但捉了些小虾,放了大鱼。据说是一些超编人员临时性地削减,进了事业或企业,风头一过,一部分人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本身能超编进入队伍的,那些人多少都是有些杂七杂八的牵连,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下马脚,来了两个向后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序列。现在的形势有些严峻和特殊。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削减财政开支,都在勒紧裤带过紧巴日子,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现在信用危机已经上升到国家政府层面,所以再不动真格,无法向历史、时代和老百姓交待。西方是直接喊出要降公务员待遇,压缩公务开支。而中国目前不敢再提要进行新一轮政府机构瘦身计划,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鲜而动听的名词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在这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目标导向下,政府内部管理迫切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公车管理加强了,公用经费管理严格了,出国经费减少了,接待经费限制了,办公经费标准降低了,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开始了。说实话,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才刚开始,因为金融危机看来影响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极有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事业单位改革是扫清道路,试探性的工作,慢刀割肉。事业单位编制实现从公务员队伍剥离,这将是一个大趋势,也将部分减轻财政负担。随着改革的推进,下一步极有可能是改革参公、议公人员,再下一步就是整顿公务员队伍,其中地方公务员、超编公务员首当其冲。一个公务员平均一年向国家拿工资、福利外加办公经费和其它开支,个人观察有可能接近十五万至二十万,拿到手里的工资待遇只是国家付出的一部分而已,公务保障这一块开支也是很大的,而且是看不见,也不平均分摊的。当然也不能说公务员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绝大部分公务员都是尽职尽责,为社会发展付出了辛苦劳动。这种劳动不是生产什么产品,而是保障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决策社会发展思路和方向,维护健康有序的架构和秩序,这些东西虽然有些看不见,但也是比物质产品更重要的东西,不能忽视或轻视。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可能在揭幕时比较温和、怀柔,比较和风细雨,但是极有可能动静和效果会比以前搞过的几次精兵简政来得更深刻、更持久、更有效果。来得越温柔的,越有威力,最后的结局往往越可观。现在的政风不再是改革之初的打打杀杀了,不再是高喊口号,先搞宣传,再来一阵风了。现在已经注意温火慢炖,一步一步逼近核心,往往这种方式最终能解决好问题。但愿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得超出想象的好结果,也算是为金融危机下中国老百姓造福吧,少花点纳税人的钱,少养几个闲人,少点民怨,多点民生,天理人情也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