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49《诗经别裁》《包公案》《外国名家幽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9:39
[标签:
读书 随记 诗经 家 ]
读书随记49
读:长江边的冬天其实非常不舒服。冷。晚上读书很不会舒服。坐着坐着,腿就冰冻了。年末的最后一天晚上坐家读书,想站起来倒杯水却发现腿已经冻木了,差点摔倒,赶紧地扔下书,钻被窝。元旦的那天下午,央视原预告播放上海京剧院的《龙凤呈祥》,可惜无理由不解释地换成了票友赛,央视也是令人无言以对的媒体。虽说龙凤呈祥这戏是个老戏,也是节日的套戏,可是临时换戏还是不可接受的。二日的那天下午是薛亚萍的《状元媒》,前半场是李红梅后半场是薛亚萍。以前没留心过李红梅的表演,只是觉得唱功不怎么样。张派原应是脆而水灵灵的,怎么她唱得老是觉得嗓子含着口水一样的闷,不够宽不够亮。这戏的剧情实在是简单透了。老戏的剧情一般还真经不起推敲,只图听个唱腔罢了。三号在家看财新网所发布的“达芬奇家具案”的专题报道。花了近一天的时间才慢慢看完,脑袋里再梳理一下,大概地知其所以然。看央视记者与达芬奇家具的老板各自信誓旦旦地发公告、铿锵锵义不容辞的澄清。且不论是非如何,这总是一件并不离奇的案件,却为何如此起伏跌宕比探案剧还要引人入胜?若不是胡舒立所带领的团队来做这个报道,我还真不敢相信这幕后的故事竟然是如此的光怪陆离。《诗经别裁》说来话长,我读诗经很少。记得那时候琼瑶老师的“在水一方”是每个女生都会闭着眼睛哼哼而作陶醉状的。后来再看看诗经中的原作,总觉得琼瑶老师的改编尚属中规中矩,缺点是过于直白了。一如琼瑶老师小说中的那些婚外恋男主角,闹死闹活地纠结着总是些不应该发生的故事。高中语文课上学了诗经中的“硕鼠”。我向所不喜刻骨仇恨地去解释某篇文章或是某诗作,很不幸的是我们那位语文老师偏偏就怀着刻骨仇恨来解释这诗,还来着一些不应该有的情绪,至此我对这首诗的全部化作恶感。同样的道理,我也很反感听音乐作品时,很刻意地把音乐与场景直接对等挂钩去解释,这其中最不幸的大概是《二泉映月》,记得某次某人为了让我领略他的音乐造诣,特特地给我讲解了半天:这月是如何如何映在二泉中,这一番话作为散文来看看,大体说来还是成功的,而作为音乐作品的理解,这不免就在于强势地污辱了。无论文还是乐,理会全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好的音乐如果用文字来描述,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好的音乐本身就是无字书。《包公案》无法认为中国传统的这些公案小说能够算是探案小说。那天看电视演《狸猫换太子》,是上海京剧院的版本,就想到了这本下载了一直没看看的小说。《外国名家幽默小说36篇》这其中的一篇小说实在是妙趣横生!记者没生意,医生也没生意,刽子手也没生意,法官也没生意,而一场意外,或是一场蓄意的意外让大家都有了生意。这仿佛是个影射。《舌尖上的中国》走遍中国是我很久的梦想。回忆多年前在长江中的慢船之旅,一直都觉得那是人生中最淡然是值得回忆的时光。一生中仿佛再也没有过那样的安然时光。两岸青山,一江春水。一壶茶,一抹阳光,在甲板上读读书,记得那次带了《杨绛全集》,还有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曾记得去年的夏天某个晚上在家清理书籍,偶尔翻出这个旧版本的,看着书本上那时候随手写上的感想,突然这么多年我并没有变更过,还是那么感性,那么笨拙直白些说吧,就是那么单纯。我一直认同“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真言。若是心中没那万里山川,自然就是井底之蛙蝇营狗苟终了一生。吃遍中国怕是有些难度了。有许多书中所言美食是再也没有了。不过,在一个连牛奶都不能安心喝的国度,还有什么是安心吃的?好象是在每日经济新闻报上看的,有人说在台湾吃牛肉面,那牛肉面原本是多年前荣退士兵所开,多年了,还是上个世纪中叶的一间逼仄小门脸儿,作者首先讶异于居然还没拆迁,这令人确实很讶异,我们这个小城多年前的馄饨店和烧饼店都早不知道拆迁到哪儿去了。何况我们现在的人大概也没那个心思去煎熬牛肉汤了,就跟那味千拉面一般,不过,我一向觉得味千拉面味道不坏,只是我一向觉得味千拉面的定位有问题,作为快餐连锁店,其卖点应是快捷与卫生,用猪骨原汤作为卖点原有些大材小用,若是猪骨专门店,倒是可以以猪骨原汤作为卖点的。不过,我一向觉得牛肉面其实不太复杂,只要有那心思去煮一锅浓浓的牛肉汤,就是好面。牛肉面的重点我一向觉得在汤而不在于牛肉,或者,我认为牛肉面的第一要素是牛肉汤的滋味醇厚,第二要素是面条足够劲道,第三要素是葱绿够新鲜够小而葱白须得微微地有些辣。一碗加了味精的稀汤寡水的牛肉面或是一坨软骨病的面条或是没加葱花的牛肉面肯定是一碗失败的牛肉面。我以为,牛肉面的重点是牛肉汤,而面条上搁的那几片牛肉倒是次要的。记得那年在南京上海路,那家小店大约是几家西北来的男人合伙开的,反正几个人都是高壮身板且浓眉凹眼细卷发,店铺里始终搅和着极浓重的烟草味儿与极醇厚的牛肉味,店铺门脸儿不大,十来张桌子,桌上也是酱油醋辣椒酱小瓶儿与筷子笼,一如我们所能见到的那些路边小店铺,不过,据说他家的辣椒酱是自己做的,据说非常香非常辣,可惜我不吃辣,一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门口一口大灶两个火眼,一个是大铁锅永远都在煮着牛肉,老远就能看到那锅边热汽腾腾,香味自是迎面而来,而另一口锅则是下面条的锅,那高大而结实的小师傅奋力地撑开双臂拉着一团面。若是夏天的晚上,总能看到那几个伙计收了摊儿,光着膀子,围着小桌子呼呼哧哧地自己吃面条,每每我看着他们吃得那么香那么响,总是会有自己也要吃的欲望。上海路还有一家鸡汤面馆儿,常常也是人满为患的,不过,我还真不觉得那面条好吃,厚厚的一层油,而汤里加了过量的白胡椒粉,异常的香,为我所不喜。什么事情,过了一个度,总是不合适的。《金庸武学地图》这本书就是翻着翻着,看着玩儿的。武侠小说我读得不多,金庸是看过全集的,古龙也看过全集的,而温瑞安的一直没能读完,总觉得他的小说总不免有些失实的感觉,虽然说武侠小说原本就是成年人的童话,但也从人物到情节也不可离谱。金庸的小说虽然也是武侠小说,但故事总是符合逻辑的。而梁羽生的,我印象中我只看过一本《冰川天女传》(这名儿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