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50《陆游诗词选评》《调鼎集》《历史是
读书随记50
读:《历史是什么玩意儿》一、二说起来有些纠结,前些年袁老师走红时,我却没想起来要读一读他的书。记得彼时,网上到处是他的讲座录音,他的书也是占据各大书店的最显眼之地,然而,现在却不是那么红火了。历史本来就不可能是一门显学,除非真的喜欢,而若是袁先生这般的讲历史,虽然面向大众,但却不可避免地有些观点经不起推敲,特别是象阎老先生那样的讲历史,心内首先便存着倾向,自然是处处寻着清的优处,并且刻意罗列着明的种种不是之处,这般说史,实在是失之流俗。清若是处处如老先生说的那般完美无缺,又岂会有若干年的耻辱。明若是真如老先生说得那么不堪,又岂能有三百年的寿祚。当然,袁老师对有明一代也是没什么好评,特别是对洪武帝更是非议甚多,特别对洪武帝的政治制度更着重加意批判。然而,就从洪武帝所创制度来看,明代中叶若干皇帝若干年不临朝问事,明代这个大帝国却也运转了,这其实从相反的方面说洪武所创制度实为真正的制度,一个国家并不依靠皇帝个人来管理,而依靠一个制度来管理,这其实证明了洪武制度还是可行可信的。而清其实是人治的典型,遇上康熙雍正便好些,而遇上嘉庆之类的就出问题,而到了咸丰之类的则更是溃败如山倒。很是没必要机械地比较何朝何代为佳,毕竟主席老人家早说了俱往矣,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本来是件很严肃的事,没有那么大的玩笑可开的,如果说历史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生,那人生又何尝能够开得玩笑?若是我们自己,便是一天又一天的慢慢走来,又怎能允许给自己的人生开开玩笑?《调鼎集》清代童岳荐编著。现代来看清代人的菜谱,心内非常讶异,我常常想知道旧时那些人是如何有这么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来琢磨一道道菜,从食材到制成品的工序一步步地研究分析,那份心思实在不能想像。不过,旧时扬州的盐商们既无需如蝇蝇小民们碌碌谋生,更不必为五斗米而折腰,多得是时间与精力,缺的是享受以及一直对人生享乐的追求。这般地对食物细吹细打地深研深究也是可以原谅的。《陆游诗词选评》还是多年以前的那个秋天去绍兴,在沈园。记得那是双桂堂前,浓荫蔽日,闲闲地喝茶,有高靠背的藤椅,有笃悠悠的老阿姨花白发在玻璃柜台后轻摇,跟着电台的越剧眯眼轻轻哼着,风吹过,远处游人的嘻笑声,那午后就那么偷过去了。沈园只是放翁先生生命中的一段无法回避的过往,古人的爱情总是现在的我们无法不去怀念,因为古人的爱情总是伴随着那么多缠绵悱恻的诗与词,而今人的爱情故事却充其量每每只是小报上的一些花边,无非财产纠葛等等,无端地让自己成为别人嘴角的那点余沫,明星们以玉体横陈以娱人,以花边新闻娱众。现在的人们连爱情都不会表达了。这不免会让九斤老太们发出些许感慨了。小学时就读放翁先生那两首名诗,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那首“柳暗花明又一村”总是给人以一种莫名的喜悦,那种来自于内心深处对未来的一种喜悦。这种对未来的渴望与重建一直是鼓励我们前行的源泉。古诗中我一直最喜欢《春晓》,那份心与境生的自然态度一直是我的梦想。而那首“王师北定中原日”一直读着心生惊惧。以前读过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记。一直很想读放翁先生的入蜀记。这段经历一直是我想援用的。昔日前贤们无一不是行足万里路兼之读遍万卷书的,今日的我们若是行万里路,那是火车飞驰,便不是能前贤们那样长途跋涉,赏遍沿途风景,陆游从浙江绍兴老家去蜀中赴任,路途花了半年之久,沿途一路风景一路人文,在这本《陆游诗词选评》中也谈到了放翁先生此行途中的诗词。日后找一本陆游的蜀行的诗词集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