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
《曾子易箦》选自《礼记》檀弓上,《古文观止》中亦有收录。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今济宁市嘉祥县)人。孔子弟子之一。曾子是一个视守礼法甚于生命的人,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假如他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礼”了,哪怕是处于弥留之际,也依然命令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文中曾子的形象惟妙惟肖,他以身护礼,言行一致的学者的风度得以充分的表现。
导读
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乃至在更换床席的过程中死去,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这是一个极端的“克已服礼”的事例。
此一篇选自《礼记》。此文本当使人起敬,奈何吾读之偏偏忍俊不禁耶?曾子之死,盖死于其循礼之心乎?吾以为不然,乃死于童子之天真烂漫,喝破其虚伪面目,死于羞愤也。西洋有《皇帝新装》之童话,此一则故事,恰可与之相对映耳。
曾子未授大夫之职,而卧于大夫之箦,临终之时,童子喝破,曾子勉强更箦,反席未安而末。童子喝出时,曾子乃知卧大夫之箦为非礼,而其受人赐箦之时,何不拒还?纵不便面辞,何不藏诸深窖?既受之,又铺设之,又卧于其上而伪作不知,待童子喝出,则惺惺然强起更箦,吾是以知其伪也。
又:童子曰:“华而,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子先“呼”,故作未闻也,而童儿烂漫不识趣,偏又道之,则曾子不能再作充耳不闻状矣。况其本已自知必死,不过迁延时日,遂强起以博令名,死有轻于鸿毛,此之谓耳。
原文
曾子(1)寝疾(2),病。乐正子春(3)坐于床下,曾元、曾申(4)坐于足,童子隅(5)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6),大夫之箦(7)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8)曰:“呼!”曰:“华而,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9)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10)矣,不可以变(11)。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2)。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13)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14)席未安而没(15)。
(1)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
(2)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小病。
(3)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
(4)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5)隅:角落。
(6)华而(huǎn):华美,光滑。
(7)箦(zé):席子。
(8)瞿然:惊叹的样子。
(9)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
(10)革:通“亟”,指病重。
(11)变:在此指移动
(12)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13)正而毙谓合于正礼而殁。
(14)反:同“返”。
(15)没:同:“殁”,死。
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爱人用德操,小人爱人用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完满了。”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文章的宗旨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暴露“礼”的崩坏,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礼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曾参是以身护礼的典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以曾参为榜样,那是迂腐至极的。但抛开曾参所守“礼”的内容,他那种严于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将“德”的内容以新易旧,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名言。
临终易箦,对于曾子来说,不过是其一生中最微乎其微的生活细节,而这个细节正是回光返照中一道耀眼的闪光。《礼记》的原创者,对于这个细节做了简洁而生动地描绘。虽用字不多,但侍疾的场景具体,人物的情态毕现。尤其是童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曾参表态坚决,语重心长,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0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