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12 《下厨记》《故乡的食物》《巨流河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8:16
[标签:
读书 故乡 食物 随记 河 ]
读书随记12
这两周读的不少,有几天我上读书,等想起来要去睡觉时,却才发现天都快亮了。不够有些愧疚。读书读得太晚了,终究白天有些累。上大学和刚工作那时,似乎晚上读再晚,白天上课、上班也是很有精神,毕竟年岁流逝。这两周读得也很杂。读:《下厨记》我想这决决算不得一本好书,或者说更多的只是如作者所自许的那样:msn上的白领们投票决定作者下一篇写什么吃物儿,而白领一般是不会吃的,这个结论可能会有争议,不过,这只要到点评网上去大概地看看便知我所言不谬。本书所代表的那般上海式的小情调与小文化决定了这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一本自我欣赏式的格局。何况以本书行文来看,作者邵宛澍是个道地的上海男人。上海男人的买汰烧功夫于文字间可见功底。总终究难免有些局促,男人论吃,似乎最忌就是小家气度,但看。写吃的文字看似容易,谁都离不了一日三餐饭,而我们对所食之物,没有人不能说三话四说长话短一番,咸了,淡了,或是牙口不好的人觉得菜炒老了,或是想减肥的觉着菜里油搁多了,大体上每每又总能搬出个救援:我妈妈就不是这样做菜的。然而,我们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理由来责备一个母亲的厨下功夫。然而,并不是每个人会吃饭的人都会写出一篇有关吃的好文字,大体上,在我看来,若是写吃的文字,首先得对所食之物须有个端正的态度,这个态度在我看来,无非不论吃什么首先要有个正确的态度,一个近乎公正而无私心的态度是为正确的评价基础,这个基础既不是来自于我的奶奶或是我的妈妈怎么做这菜,虽然在弄常中的奶奶或妈妈也许做这菜是很道地的,例如很多饭店的大肉圆或者红烧肉,总是不如家里做做香。不过,以梁实秋林语常中的文字来看,这大体也不能做这菜,理由很简单,有些菜原本不是到饭店能随点随上的。但是以吃而言,我们在饭店吃,其基础就建立在饭店的菜码上,建立一个厨师对菜肴悟性的基础上,这是个通用的考量基准。这是论吃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任何谈吃的文字都是一堆废话,或者说是一堆正确的废话。《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老先生的这本书是论吃的经典,其经典程度应与梁实秋和林语堂、逯耀东不分伯仲。只不过,汪老与他们的写作路子不同罢了。汪老是高邮人,从地理上来说,与我们相隔不算远,毕竟十多年前都属于扬州府治下的。汪老在文章中说“扬八属”,想了想,大概是兴化、宝应、高邮、邗江、仪征这几个下辖县城,还有几个想不来了,是否包括三泰?如是包括三泰,倒是正好凑足了八属。大概是地理上比较相近的缘故,汪老书中所写的故乡的食物,除了咸菜茨菇汤没吃过,其它的都很熟悉,如螺蛳头,如河蚌,如鲫鱼,如河豚,如秧草,写吃的文字其实贵在将日常的东西写出真味来。若是瞎三话四地说上一通难得一见的鱼翅海参鲍鱼之类的,读来无非目餐。曾见有人说吃,区区千把字的短文倒有近八百字说了一通那酒店的装修,这八百字中倒有差不多五百字说了这酒店包间的墙壁是用真金箔装修的,一个包间装修一下倒得十来万元。这实在难说是论吃还是论摆场面。谁吃那黄金墙壁?《吃,吃的笑》这是一本女人而又是小资女人的食物书。上海,北京,还有日本的某几个城市,意大利的某几个城市,法国的某几个城市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对食物的臧否之言。看起来,作者极为推崇日餐、法式大菜、意面。日餐实在不好吃,也许我所吃过的并不道地,然而日餐的生、冷、咸却是没齿难忘。大味噌汤真的不好吃,咸极了,不如罗宋汤来得温暖,而罗宋汤的那份盟暖红色又实在是令人发自内心的温暖。《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大师们》民国文人的洒脱已成绝响。《巨流河》齐邦媛终于读了这本2010年两岸三地一致公认的年度巨作了。据说陆版有些差异,不得而知然而心知肚明。周末那一天读本书,实在不忍心放下来。震慑不已。特别是本书前半部分,粗读一遍后,我又细细地读了一通前半部分。前半部分诚是本书精华所在。对于一个年青人的成长,没有前半段说得更清楚。以资为对照的,是后半段的同学们在分别五十年后的再聚首。看世事翻覆,看世人沧桑。《苏联遗传学劫难》这恐怕不是苏联遗传学的劫难。而一个民族的劫难。然而,我们在旁观他人的劫难时,却不能从中理会。他人的痛苦理应成为我们的前鉴。看:茶马古道(kbs纪录片)这集纪录片下载了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法全部下载完成,似乎一直是源很少,想来这应该不算是很小众的片子吧?总算是完成了这三集的下载:1、茶马古道----最后的骡马商队4、茶马古道----千年盐井5、茶马古道----喜马拉雅山的盐:苦旅还有三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载完成,这真是急不得了,慢慢等着吧。看:fatherandson(2003alexandersokurov)没看懂,不过,俄罗斯的街道,俄罗斯的天空,俄罗斯的屋顶倒是极美。听:吴新雷---历史名剧桃花扇鉴赏吴新雷---人类文化遗产----昆曲的艺术魅力